西湖區試點生活垃圾分類市場化運作
“小積分”兌出“大文明”
志愿者在指導居民正確操作垃圾分類智能設備
“刷臉”即可投放垃圾,投放即可獲得積分,轉身就是積分兌換區,可以兌換飲料、零食、鹽、醬油、大米等物品。
9月23日,記者在西湖區千禧頤河園小區內一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旁看到,徐可欣小朋友走到垃圾分類智能設備前,通過人臉識別登錄,將幾個紙盒投放至相應垃圾箱內,獲取積分。在一旁的水池洗完手后,徐可欣便來到收集房對面的兌換區——生活垃圾分類宣講驛站,兌換了兩瓶飲料和一包薯片,與同行的小伙伴一起分享?!拔壹业睦际俏夷脕矸诸?,然后去‘超市’兌換好吃的!”徐可欣笑嘻嘻地說。
垃圾分類智能設備24小時“營業”
記者注意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由一排顏色不同、功能各異的垃圾回收箱組成,正中間的位置有一塊智能觸控屏幕,一旁還設有洗手臺。不同顏色的垃圾回收箱,功能各不相同——綠色是廚余垃圾,黑色是其他垃圾,紅色是有害垃圾,藍色是可回收物。
“有的垃圾分類點是定時定點投放的,在時間上就可能會和一些上班族的工作時間產生沖突。而這個設備是24小時開放的,居民可隨時投放垃圾?!鄙罾诸愂占拷ㄔO運營方江西省大成倉經濟管理有限公司數字環保項目負責人何永?,F場給記者進行了演示——站在垃圾分類智能設備前,通過人臉識別登錄,選擇相應的垃圾投放類型,便可將廢紙盒和塑料瓶投入對應的投放口,待投放口關閉后,后臺系統會自行稱重,電子屏隨即顯示出本次投放的回收物重量和本次投放獲取的相應積分。
“垃圾投放可以選擇掃描二維碼、人臉識別或者手機賬號登錄。居民在選擇投放物類型后,即可進行投放?!焙斡篮=榻B,回收物的重量會被換算成為相應積分記錄到對應的賬戶上,系統后臺也會隨時記錄積分發放、換購數據,居民用戶登錄設備后能查詢到自己的積分、換購記錄。
“居民投放完垃圾后,投放口都是關閉的,實現了對生活垃圾投放的封閉式管理。我們會定時清理垃圾,且如果突然有大量的垃圾被投入,平臺也會有報警提示,工作人員會及時清理,讓垃圾不至于‘爆滿’發出異味?!焙斡篮1硎?。
此外,當使用者投放垃圾時,垃圾分類智能設備通過監控設備和二維碼信息,會記錄下誰在幾點幾分幾秒投放了垃圾。遇到沒按分類正確投放的垃圾,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持終端掃描二維碼,從而查到是哪位使用者未按要求正確分類投放,以方便提醒?!吧罾诸愂占渴墙衲?月投入使用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在一旁督導,指導居民正確投放?,F在大家基本上都能準確識別,正確分類了?!焙斡篮Uf。
積分換物享實惠 居民參與熱情高
走進生活垃圾分類宣講驛站,食鹽、醬油、大米、零食、飲料、水果等應有盡有,仿佛是個生活超市。
右邊的墻面上還貼著《生活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及兌換細則》——1積分等于1分錢;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按次進行積分;可回收垃圾按重量進行積分:每100克常態可回收垃圾(紙、塑料、金屬)等于13個積分,每200克玻璃等于2個積分,每500克衣服等于20個積分……
“我們都是按照廢品回收市場價換算的,每半個月根據市場行情調整一次,確保我們的回收價不低于市場價?!焙斡篮1硎?,“兌換區的產品我們也都是和市場同價,還經常會有遠低于市場價的特價產品,讓居民真正感受到積分物有所值?!?/p>
“玻璃、泡沫塑料等垃圾投進去不僅能產生積分,還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算是物盡其用,挺好的?!本用裥煺墟氛f,千禧頤河園是個超大型小區,她家其實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不算近,每次都是特意來收集房扔垃圾?!坝袝r候是我女兒來。主要是我女兒和她同學在比誰的積分多,積分多就能去驛站換東西。小孩子間的這種‘比拼’我覺得還蠻有意義的。希望小區能再多建幾個這樣的智能設備?!?/p>
“分類投放垃圾能賺積分,可以換購生活必需品,挺實惠的?!眲傇谏罾诸愋v驛站用積分兌換了一桶花生油的居民周樹蓮說道。
自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積分管理后,不出小區就能憑積分兌換肥皂、毛巾等日用品,大大提升了居民垃圾精準分類的熱情。
“現在,小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越來越高了,對垃圾分類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焙斡篮8嬖V記者。
這是西湖區試點生活垃圾分類市場化運作的一個縮影?!拔覀円言诓糠中^試點生活垃圾分類的市場化運作,即引導社區或小區物業公司與垃圾分類運營企業進行市場合作,通過連線成片、統籌運作、整合人力物力資源,降低各個環節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來維持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日常開展。通過市場化運作,同時也更能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熱情?!蔽骱^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主任徐濤告訴記者,目前除千禧頤河園小區外,鑫印小區、洪大花苑小區也已建成垃圾分類智能設備,南柴南苑小區正在建設中。(南昌日報記者 黎姿 文/圖)
相關新聞
南昌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本網轉載文字、圖片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信息并且不以盈利為目的,轉載稿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南昌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南昌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網站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網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商業目的及應用建議。已經由本網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南昌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3、凡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系,如果本網所轉載稿件的作者或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ncnews@ncnews.com.cn)或電話(0791-86865371,0791-86865387)通知本網,本網將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對于已經授權本站獨家使用提供給本站資料的版權所有人的文章、圖片等資料,如需轉載使用,需取得本網站和版權所有人的同意。